因為總覺得這種東西離IDEAL太遠太遠...
看著每天的新聞...讓我幾度認為自己處在魏晉南北朝...
溫家寶到馬來西亞去了...
這是不是中國派溫家寶使大馬?
這讓我想到五胡十六國時,燕國的梁琛被派到秦國的情況...
梁琛到了長安,秦王苻堅正在外地打獵,就把他叫去。梁琛說:「你們秦國使者到我們燕國,燕國君臣準備好了整套朝廷禮儀才敢接見。今天你們秦王要在野外接見我,我擔任使臣,是不能應命的!」秦國接待的官員說:「客人到了這裡,就要聽主人的安排,你怎麼可以規定要用什麼禮儀!天子又稱乘輿,到的地方稱為行在,不是一定常住某地。還有,《春秋》中提到『遇禮』,就是見面行禮。我們安排在外地接見,有什麼不可以呢?」梁琛說:「晉朝腐敗,統治的天命已告喪失,今天秦、燕兩國都是秉承天命,統有一方。桓温猖狂,進攻我國,燕國若亡,秦國孤危,勢難獨立;所以秦王也感到情況嚴重,毅然派兵救援,兩國因而結好。我們東方的燕國君臣上下,覺得自己的不爭氣,讓鄰國擔憂,很感抱歉,對於來自西方的幫助,更是十分期待。今天,我們擊退強敵,兩國的交聘往來正要開始,應該尊崇禮儀,合乎道理,加強兩國的友好關係;如果對待使臣十分隨便,就是看不起燕國,怎麼是兩國結好之時,應該做的事呢?天子以四海為家,行動之時稱為『行輿』,居住下來稱為『行在』。今天,天下分裂,秉承天命統有一方,所在多有,怎麼還說什麼『行輿』、『行在』?依照禮的規定,沒安排好,突然相面,叫『遇』,這樣子的禮,相當簡陋,不是平常時日應該有的作法,若一定要這麼做,這是被主人所逼迫,是不合於禮法的;不依照禮法的安排,我是不敢遵命的!」苻堅只有為他設置行宮,文武官僚各在其位,然後請來梁琛,就像燕國接待秦的使者一樣,進行了接見之禮。 (中間省略... ...)
苻堅叫太子與梁琛相見,秦人要梁琛向太子下拜,先對梁琛說:「鄰國的國君,就是自己的國君;鄰國的太子,也同於自己國家的太子,你要向太子行拜見之禮!」梁琛說:「天子的兒子,就是一般的士人,當太子就是由普通的地位上升到尊貴的地位。太子都不敢以朝廷的臣為臣,何況是外國的臣!如果心中沒有敬意,只是禮儀的往來;行禮之時心中沒有恭敬之情,只不過是一些煩瑣枝節動作而已。」最後梁琛並未向太子下拜。
摘自 張元-《五胡十六國時代的外交辭令》因為梁琛的堅持,國威才因此保住了...雖然在現代的文化來看,梁琛的做法是很不禮貌的...
只是有時候想想,我們又何必那麼以禮相待呢?如果驕傲一點的話,是不是更威風更高高在上了呢?還是現代外交就是所謂的Gentleman?但梁琛的高尚風範、作為,為自己的國家加了不少的分數。身為一個使者,能做到把自己國家看成最重要的,確實不簡單。
煩看現在的外交,他們都在學習什麽呢?學習國際禮儀?還是做人的道理呢?像這種古代教材,教人做官的原則,我倒是覺得挺不錯的。現代的人,和以前的人思想差異太大了,在我看來這是因為學習的教材改變了。我們學習太多關於激進思想的教材,關於反抗反叛的教材,關於自由的教材...以致我們心裡總有一個任性的時候,叛逆的時候...若我們能像以前人,也讀讀四書經書,那人們是不是可以睿智一點,平靜一點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