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15 August 2011

方塊字

我從來沒有把中文當成單純用來溝通的語言,因為這個語言,尤其是它的文字,在我眼裡看來,是有故事的。

我記得而在過去的中學,華文作文有一個很盛行的題目叫做“華人為甚麼要學華語?”我已經記不起老師要我們寫些什麽,但是在我印象中華文這個東西總是和歷史及文化的傳承脫不開關係

華文是祖先傳承給我們非常珍貴的寶藏。這個方塊字的一筆一劃,橫、豎、撇、捺都很講究。而且最神奇的是,這方塊字並不是完全用象形,或是指事方法造的。爲了彌補象形指事的不足,利用會意和形聲法,讓今天的我們寫漢子時可以拆成好幾個基本結構。另一方面,爲了防止字體永無止盡的創造下去,才使用了假借和專注法。在這4種造字法裏面,尤其讓我我最欣賞最喜歡的是指事法。我認為指事法非常有深度,每次看懂一個字所指的意思都會讓人感到非常的有成就感,為我們老祖宗的智慧深感欽佩。

過去,我對華文有著非常深的情愫。我喜歡看文章,也著迷地看詩看散文。我非常喜歡文字所表達的意境,所表達的那種唯美。不需要太多的背景說明,只需要短短幾個簡單的詞。也不需要太花俏太難寫的字,用平凡的文字更能寫到心坎,更容易觸動人心。

然而今天,我來到這個自稱傳承中華文化精髓的台灣島。這裡的人,不如馬來西亞的華人那般的喜歡文化和歷史傳統。華文對他們來說就只是一個從小到大用來溝通的語文。他們或許學習過古文,也學習過古詩新詩。但他們絕不可能在課堂上看過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任何文章。我認為,這些課堂上的學習並沒有讓他們愛上了這個他們要說一輩子的華文,也沒有讓他們對這個充滿智慧的文字著迷。或許真有那少許部份的人,念了中文系,做了一些國學研究。或許他們在那個過程中才慢慢喜歡這些方方塊塊的字。

我後來才明白,我對華文的熱忱,其實也只是爲了定位自己的身份。這個問題是很哲學卻也很現實的。就如大部份人說的,人一生都在尋找何謂自我,對過去的事情及正在發生的事情推敲出自我的定義。我想,要不是華文教育曾經被打壓,我也不會由心底產生一股要保護華文的力量。大部份聽過華教故事的人,會感動,會更熱愛自己的母語,會為能夠自由地說出母語而感到驕傲。但今天我發現,我們過去那麼重視的華教議題,在這個地方看起來是那麼微不足道。大部份的人甚至不知道馬來西亞還有一群會說中文的華僑子孫。發現這個事實讓我感到自己的渺小,和無力。

是不是得不到的東西,才更為人所愛呢?若今天政府要讓全國的華人都可以在良好的環境好好學習中文,那馬來西亞的國人,會不會漸漸地自我放棄了中文,而走向向英文看齊的新加坡的那條路?

1 comment:

  1. 說得好!除了方塊字,其實每個字的讀音都有它獨特的意義,不應該忽略標準的中文發音。^^

    ReplyDelete